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简称“中飞院”,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民航局直属的部省共建本科高校。学院作为国家全过程培养民航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经过近70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理、工、文、管、法、艺、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民航飞行员、工程技术和民航运行管理人才为主的办学格局,其中全民航70%的飞行员、80%的机长、90%的功勋飞行员从这里启航,被誉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成为世界民航职业飞行员培养规模最大、能力最强、安全最好、质量过硬,享誉国内外民航的高等学府。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发展历史代表了新中国民航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学院源于人民军队,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1956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成立,由毛泽东主席任命军政领导,肩负为国家培养合格民航飞行人才的特殊使命,伴随新中国民航事业的起步而创建。学院几易校名,1956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在空军支持下建立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同年9月22日,经国防部批准,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1963年,按中央军委指示,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并报国务院批准列入高等学校名单;1971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再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1980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专科学校;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并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本部位于成都平原腹地的四川省广汉市,校区地跨川豫两省五市,占地面积19000余亩,设有广汉校区,在建成都天府校区,在四川新津、广汉、绵阳、遂宁和河南洛阳建有5个飞行训练分院,管理运行5个通用和运输机场,在四川自贡、金堂、阆中,重庆永川、山西芮城建有5个训练基地,与北大荒通航、中航飞校共建北大荒训练基地和梧州训练基地,建成地跨6省市的南北训练网络;拥有奖状CJ1/M2(Cessna525)、新舟600(MA600)、西门诺尔(Piper PA-44-180)、赛斯纳172(Cessna172R/S)、西锐20(Cirrus SR20)、钻石42(DA42NG)、钻石20(DA20-C1)、阿古斯塔AW109(AW109SP)、罗宾逊R66(Robinson R66)、罗宾逊R44(Robinson R44II)等20种型号383架初、中、高级教练机,以及空客、波音等40台飞行模拟机和练习器,500多台各型航空发动机,涵盖了涡扇、涡桨、涡轴、航汽活塞和航煤活塞发动机。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坚持立足民航和特色发展,形成了多学科协调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14个二级学院、49个本专科专业、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民航各个领域,其中飞行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飞行器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等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为四川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