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原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1979年成立的天水地质学校,建校初期重点培养我国核工业发展所需的铀矿地质勘查、勘探人才。1984年更名为“核工业部地质学校”;1988年国家提出“保军转民”政策,成立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为现中国核工业集团前身),学校更名为“核工业地质学校”;1993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服务行业的拓宽,学校更名为“西北工业学校”;1999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规定》要求,学校划归甘肃省管理;2001年7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校升格为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甘肃省第一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学校始终以“立足甘肃、依托核工业,为核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办学己任,发扬“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秉承“崇德精技、乐业修身”的校训和“怀忠诚心,酿人和意”的校风,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篇章,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设有地质学院、测绘学院、建筑学院、化工学院、电信学院、艺术学院、经管学院、旅游学院、双创学院、康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公共课教学部。专业设置立足区域产业布局,涵盖资源环境、土木建筑、生物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等13大专业门类45个招生专业,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经、管、文、艺类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骨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牵头成立了全国集成电路封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了快印客产业学院、三和数码产业学院,组建了甘肃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家政养老服务职业教育集团2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和天水旅游职业教育集团。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582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4人,副高级职称人员137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286人。其中专任教师548人,教授34人,副教授130人,“双师型”教师140余人。现有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甘肃省技能大师、3个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5名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6名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学校教师获省级以上表彰100余人次。近年来,先后荣获地厅级科技成果奖30余项,累计在核心、权威及省部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9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237项,出版教材、著作180余部。